制图:李超

现代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对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毫无疑问,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发展,必将加速军事变革进程,给战争形态、部队编成、作战样式、后勤保障和装备体系等带来根本性变化,并逐步渗透到军队后勤的各个领域,意味着军事后勤将迈向智能化时代。

智能化战争呼唤智能后勤保障

未来战争将是智能化战争,后勤保障对象主要由智能化作战装备组成,信息化战争“以快制慢”的制胜机理将被智能化战争“以灵制笨”的制胜机理所取代,传统后勤保障的“供、救、运、修”职能需要不断调整,要求后勤保障必须适应智能武器装备的发展,超前预想,聚焦前沿,推进后勤信息化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面对保障对象多元、保障领域宽泛、保障内容繁杂、保障方式多样、保障时效精准等现实要求,必须充分运用新一代智能化技术及其融合发展成果打造智能化后勤保障体系,构建起“需求实时感知、方案智能生成、资源可视可控、行动精确高效”的后勤保障体系。

可以设想,未来战场上大量机器人部队投入战斗,智能化武器充斥战场,人工智能在军事后勤保障中会变得更有远见、更有创造性。大量的装卸、运输、医疗、维修、基地警戒等勤务工作由智能化保障装备承担,依靠智能指挥系统实时地监测分析复杂多样的后勤保障需求,深度解析后勤保障环境条件,创造性地组织实施后勤保障、后勤机动和后勤防卫等复杂行动。

高新技术发展支撑智能后勤保障

继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发布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报告后,2017年7月8日,我国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绘制了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宏伟蓝图,智能物流、智能金融、智能教育、智能医疗、智能交通等将不再遥远。

智能化后勤装备具有的独特作用,在近几场局部战争中已有所体现,如无人化运输车、无人机前送、战场救护机器人、炒菜机器人、无人值守洗衣车、无人值守厨房、无人面包加工方舱等优势明显,其应用已从传统的物资装卸搬运、战场伤员救治和运输补给等领域拓宽到核生化探测侦检、工程保障和自主加油等勤务领域,功能上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复合发展,使用空间也从地面为主向空中和水上水下拓展。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及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应用于军事领域,智能化后勤装备能成建制地对作战部队进行精确保障,实现数据流程与后勤保障流程无缝链接并相互驱动,构建全方位遂行保障任务的“侦保一体”的动态体系,在完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执行作战和保障任务。

一旦突破电磁防护、终端自主决策、续航能力及可靠性等方面的技术难题,“机器人医生”“智能维修”“智能运输投送”“智能配餐”“远程会诊及手术”等技术将从实验室迈向硝烟弥漫的战场,承担各式各样的后勤保障任务,不断丰富拓展智能化后勤技术保障手段。

军民深度融合助力智能后勤保障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军事需求推动发展的。随着生物技术与纳米技术、信息技术及认知科学的突破和聚合,民用技术与军用技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越来越重合,许多民用高技术成果具有极高的军用价值,平时可为经济建设服务,战时稍加改装即可转为军用。在这种大背景下,建立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又有利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军民融合发展体系,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共同选择。

近些年,大多数国家对智能化武器装备的关注和投入呈现迅速上升态势,智能化战争的门槛进一步降低。可以设想,在未来战场上,由于军民深度融合的强大推力,人工智能发展将进入一个爆发期,人与武器间的界限会逐步模糊,获得前沿技术的成本会逐渐降低,智能机器人、智能航天器、智能潜航器、无人驾驶战斗车辆等武器装备纷纷投入实战,迫切要求智能化保障装备具备“操作方便、实时感知和综合防护”的能力。在迅速提高保障效率的同时,有效避免后勤保障人员负伤甚至死亡所带来的各种后续费用,使得经济实力对战争的牵制作用大大缓解。

为此,必须下大力协调将智能化后勤保障共性技术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扩大面向民用领域的开放研究范围,最大限度提高智能化保障装备研发的质量效益。

文:龚小平 周铭浩

声明:本文来自解放军报,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士冗科技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service@expshel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