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本质上是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系统性的交融互动,进而实现富国强军统一的过程。在这个交融互动的过程中,军队既是民用资源需求方,也是军事资源供给方,还是相关制度变革推进方,在明确需求、协同创新、共建共享、深化改革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是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力量。
需求导向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大幅提升信息化战争时期和军民通用技术时代下的军事体系对抗能力。形成全面、准确、清晰、动态的军对民资源融合需求机制,是达成这一能力的关键。世界主要国家的实践表明,形成强烈的军方融合需求牵引至关重要。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美国国防工业基础转型,就是基于军方提出的“网络中心战”“精确打击”“联合兵力投送”“一体化作战环境”等诸多新型作战需求而启动的。强烈持久的军事需求牵引,有力助推了美国军事革命,也为美国国防工业注入了全新动力,造就了“硅谷”的繁荣和一大批先进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初步形成了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统筹决策、融合办公室综合协调、军地部门和地方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国家制定实施了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五年专项规划,军地各部门出台了本领域的军民融合发展规划,各省区市也将军民融合发展纳入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初步形成了军地需求对接机制。军队的融合需求统合也在强化,但融合总需求不全面、融合需求结构不具体不清晰等问题仍然存在。要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迫在眉睫的任务,就是建立完善军民融合中的军事需求管理体系。
肩负起军事需求牵引军民融合发展的重任,首要的是牢固树立以军民融合促战斗力生成的新理念。习主席指出,军队要遵循国防经济规律和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建设规律,自觉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这提示我们,应当从思想深处把军民融合发展看作是关系国防和军队建设大局成败的国家战略,从现代战争是国家整体实力为支撑的大军事体系对抗来思考军民融合的工作定位。
在这一重大问题上,迫切需要积极探索“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下的军民融合需求,明确全军军民融合总需求和融合需求结构,研究论证军队不同领域、不同部门建设发展的军民融合需求。同时,加强对军民融合发展中军事需求管理的统筹规划,尽快建立完善军民融合发展中军事需求管理的运行机制。努力全面掌握军民融合资源规模和分布情况,摸清资源底数和资源潜力,确保军队融合需求有与之相对应的资源支持系统。建立军民融合发展中军事需求管理的法规标准和政策体系,加强军队需求与国家建设发展规划的有机衔接,实现“军队统一提需求、军地统筹搞对接”,从源头上保障现代军事体系作战能力的有效生成,同时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协同创新
习主席多次强调要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为科技兴军指明了方向。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实质上是一次国家和军队科技创新能力再生的革命。只有在军和民两大创新体系之间建立一个双向开放系统,统筹政府、军队、公众以及军民双方的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创新支撑保障部门等多个主体,整合军民双方的人才、资金、科技基础、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创新氛围等各类要素,才能形成以富国强军为战略指向的国家一体化创新体系,才能获得强大的科技协同创新效应。
回眸历史,我国建设发展的很多成就,都来自于军民融合的力量。从“两弹一星”到“嫦娥”探月,从神舟飞天到“蛟龙”入海,等等,我们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跨越。经过长期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提升,一些重要科技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为科技兴军提供了坚实基础。我们完全有条件把科技领域军民融合搞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
今天,世界正进入新一轮以创新竞争为焦点的战略竞争期,主要国家纷纷从战略高度谋划和布局科技创新,以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美军通过在国防部各部门“嵌入”知名企业家、从硅谷招募计算机科学家和遴选官兵到微软、亚马逊、Space X等科技企业见习等一系列举措进行协同创新,通过与军工大承包商建立加密的安全宽带网络等方式实时推进和动态调整重大技术研发。俄罗斯、日本、欧盟国家等也在积极探索适应本国国情军情的军民协同创新模式。
面对世界军民科技加速融合的紧迫态势,我们只有加快谋局布势,才能牢牢把控国家发展和安全的主导权。要从民族复兴高度深刻理解军民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意识,切实把国防科技创新的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天地,将科技兴军的种子根植于社会经济科技沃土之中。在军民融合发展进程中搞好科技兴军的顶层设计和战略筹划,坚持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统筹谋划,积极推动科技创新由传统领域融合向新兴领域拓展,推动制造强国、海洋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等建设,夯实新型作战力量生成的经济技术基础。以夺取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优势为突破口,主动发现、培育、运用可服务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前沿尖端技术,抢占推动战斗力生成的科技制高点。推进军地合力培养科技人才,提高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强化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智力支撑。努力构建系统完备的科技军民融合政策制度体系,营造军民融合创新体系良好环境,不断强化军事科技与民用科技共生互动的良性循环,加快我军建设向质量效能型和科技密集型转变。
共建共享
军民融合的一个重要价值追求,是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中所蕴含的经济社会效应最大化,这就要求军队参与社会建设和公益事业。正因为如此,各国军队都程度不同、方式不同地参加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包括抢险救灾和紧急救援。我军作为人民军队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军队参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强度和范围是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需要我军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战略支撑。我们要在一体化的战略体系中统筹谋划军队援建工作思路,更为主动地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积极参与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援建新方式,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注重做好促进团结、凝聚民心等方面的工作,为国家发展、改革和稳定作出新贡献。
努力实现国家安全和发展两大系统资源的共享共用,提高国家总体战略效能,是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军广泛开展军民合建共用基础设施,推动军地资源合理开发和合作使用,促进了军地资源互通互补互用。但军队优质资源军地统筹利用的效率仍亟待提高,一些重要资源领域的军地共享仍有较大潜力。总体上应针对存量、增量两种资源类型的不同特点,采取军为民用、军民共用、共建共用等方式,稳步推进军事资源共享。进一步加强开放军队相关资源的系统论证,明确军队相关资源共享的权利义务,同时规范保密、解密制度,有序推进资源共享。
深化改革
军民融合贵在改革、难在改革。军民融合改革与军队编制体制和政策制度改革具有高度关联性,应结合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统筹考虑。实践表明,一支打仗和随时准备打仗的军队,才会把各种与打赢战争毫无关联的利益放在次要地位,才会从实战需要出发,全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是军民融合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突破“自我发展、自我循环”的关键。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最根本是通过深化改革来消除军内军外一切妨碍体系作战能力生成的条块壁垒和融合障碍,在军队内部彻底消除各竖烟囱的格局,解决系统集成难问题,真正形成统一融合需求、统一融合规划、统一资源配置的格局,实现“军内贯通”;以此为基础,消除军地之间相互隔离的格局,实现“军地贯通”。只有如此,才能开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格局。
(姜鲁鸣,作者系国防大学军事管理学院教授)
声明:本文来自解放军报,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士冗科技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service@expshel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