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研究中心教授、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崔建树

特朗普上台后,美国政府对奥巴马时期的核战略进行大幅调整,全力推进核武器现代化计划,将为此在未来三十年投入1.242万亿美元巨资,对核武器系统进行全面翻新和改造。美国核武器现代化计划在扩大美国核优势的同时,将大幅提升美国的网络空间能力,对全球网络空间的战略稳定构成严重冲击。

一、核战略稳定与网络空间战略稳定

战略稳定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学术界讨论核武器对国际安全的影响和寻求两个超级大国达成妥协(modus vivendi)途径时提出的。关于如何界定核时代和网络空间时代战略稳定及其实现条件,学术界观点不一。美国学者艾尔布里奇·科尔比(Elbridge Colby)从核打击能力的角度出发,认为战略稳定的基本逻辑是通过确保每一方即便在遭到先发制人的核打击后仍有能力实现有效反击,稳定两极对抗态势。范·杰茜(Fan Jishe)将战略稳定分解成三个层面,即危机稳定和军备竞赛稳定、核国家之间不发生战争、国际社会处于和平与和谐状态。在如何实现战略稳定方面,艾隆·科尔伯格(Elon Kohlberg)和让-弗朗索瓦·迈尔腾斯(Jean-Francois Mertens)在《论均势的战略稳定》一文中提出实现战略稳定的三个条件,即反向推导(backwards induction)、多次主导(iterated dominance)和不变性(invariance)。戴维·约斯特(David Yost)提出通过让主要核大国在无意打大战(major war)的条件下实现战略稳定。综合看,狭义的战略稳定是指世界主要大国因考虑到攻击对手的代价太大,即便在危机时期也不敢对竞争对手发动战略打击的态势;广义的战略稳定是指大国在国际事务中能够彼此协调,主要竞争对手没有对对方发动战略打击的意志或意愿。

需要注意的是,网络空间的战略稳定比核领域的战略稳定更加复杂。在核领域,“惩罚性威慑”(deterrence by punishment)是实现核战略稳定的基石,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掌握核武器的国家数量少,容易归因;第二,核武器的毁伤能力巨大,“动用不大于当前战争中所使用的空中力量”就可以在一天之内摧毁一个大国所有的城市,而城市的毁灭“将意味着用于军事目的的整个工业基础的毁灭”;第三,战争时间被极大压缩,在核时代,第一次大战那样的旷日持久的壕堑战已成为历史,核战争的胜负在开战若干小时就已决定了;第四,核武器的毁伤心理效果强烈,“是一种极度恐怖的武器”。正是核武器的上述性质,肯尼迪政府的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在阅读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的一份报告后得知美苏核大战将彻底摧毁美国时,深感震惊,称“我很清楚,我们使用核武器会遭到核报复”,而且“一旦苏联人使用核武器,他们会不遗余力”,因此,军方“运用核武器的计划,无一是我想采用的”。

随着因特网技术与电磁传感器技术取得革命性进步,网络电磁空间崛起,成为大国确保国家安全和追求霸权的战略领域,作为核战略稳定延伸的网络空间战略稳定受到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的重视。据美国国防科学委员会(the Defense Science Board)2012年所做的一项评估,“网络空间面临的威胁极其严重,这种威胁的潜在后果与冷战时期的核威胁相似”,敌人在网络空间发起进攻“造成的破坏足以让国家失去控制”。但是,与战略核领域相比,以核武器为基础的网络空间的战略稳定更加复杂,“惩罚性威慑”让位于“拒止性威慑”(deterrence by denial)成为网络空间战略稳定的基石。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网络时代的安全形势变得更加复杂,冷战时期的“二元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让位于“三元安全困境”(security trilemma),即一方针对另一方采取的防御措施引发第三方感到不安全。另一方面是因为网络空间具有不同于核领域的特性:第一,网络空间技术广泛运用于商业领域,技术进步快,无法用防扩散的办法进行技术垄断。第二,掌握网络技术的主体多。核领域的主体是国家,尽管恐怖分子理论上有可能获取到核武器,但是,由于防扩散国际机制严密,加上国际社会高度重视核扩散,因此,尚未发现有国际恐怖组织拥有核武器。掌握先进网络技术的主体不仅包括国家,还有相关商业公司和独立个体,这决定了“惩罚性威慑”无法成为网络空间战略稳定的基石。第三,归因困难。网络攻击技术复杂,难于归因。第四,网络空间领域发生的攻击行动不易预警。在核领域,即便发动小规模攻击也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遍布于太空和陆地及海上的各类传感器已形成较为完善的预警网,但是,网络空间逻辑炸弹和其他各种类型的网络武器在发动攻击前无法对之做出有效预警。第五,由于网络攻击是软杀伤,没有核打击那样的惨烈效果,因此,在网络空间“惩罚性威慑”的心理效果差。上述特点决定了大国基于核力量基础上的网络空间战略稳定的复杂性,其评估不能单靠冷战时期两维或三维空间的交叉概率分布估算之类的核交战模型,而是要开发出更加精细的定向非环图式的关系图谱解决。

二、美国战略核力量物理绝对优势与网络空间战略稳定

网络空间战略稳定是核领域战略稳定的延伸,后者是前者的必要基础。与网络空间威慑相比,核威慑的效果更加显著,冷战时期,美苏虽然屡次濒临战争边缘,最终没有爆发战争,核武器的毁灭性作用是最要考虑内容之一。随着美国认为大国地缘政治竞争在冷战结束后重返世界舞台,它一反冷战结束初期致力于降低核武器在国家安全中地位的政策,重拾核大棒,以所谓有针对性的核威慑战略巩固其霸权地位。在此基础上,美国同时大力强化网络空间能力,以图进一步强化其战略优势,实现美国主导下的网络空间战略稳定。

首先,美国此轮核武器系统现代化投资规模巨大,项目完成后,美国核力量将大幅提升,相对其他大国形成更加明显的优势。据美国国会预算局(CBO)估算,核武器投送平台的现代化项目全寿命周期内的投入总金额高达7720亿美元,而对现存核弹头的翻新、研制通用核弹头(Interoperable Warhead, IW)和制造小型核弹头的花费在全寿命周期内亦将高达2610亿美元。这一核武器现代化投入水平,其他国家只能望洋兴叹。目前,其他国家已无法望美国的战略核力量技术水平和威慑能力之项背,现代化方案完成后,美国在上述两个方面的优势将进一步强化,有可能与其他核国家形成代差甚至几代差。牢牢掌握核大棒的美国在国际上行事将更加肆无忌惮,核领域的战略稳定会受到严重冲击。有核力量优势为基础,美国必然进一步追求包括网络空间在内的非核战略优势。

其次,美国核武器投送平台现代化的核心是提高生存能力和实现战略核武器的精确打击。美国核力量由陆基、海基和空基三个部分组成,号称“三位一体”核力量。陆基核力量投送平台现代化致力于打造“陆基战略威慑系统”(the Ground-Based Strategic Deterrent,GBSD),用于取代现役的“民兵-III”导弹;海基核力量投送平台现代化的核心任务是建设12艘哥伦比亚级(Columbia-class)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和与之配套的弹道导弹;空基核力量投送平台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研制下一代打击平台。核武器系统是美国最重要的国家安全基础设施,是竞争对手在战争期间的重点打击对象,其中包括对手的网络空间攻击。提高生存能力后,美国核武器的“拒止性威慑”能力将得到加强,使对手放弃实施攻击特别是网络攻击的打算。相较于核弹头的当量,打击精度的提升威慑力更强,例如,改进后的B61-12核航弹采用“GPS+惯性制导”技术,打击精度由原来的100米误差提升至30米以内。核武器打击精度的提升可用于精确攻击敌方的天基传感器、大型网络基础设施或深埋地下的网络服务器或数据服务中心,摧毁其网络空间威慑能力。美国的这一做法必然引发其他大国,特别是那些与美国有战略竞争关系的大国竞相推进核武器现代化,从而严重影响网络空间的稳定性。

第三,美国核弹头的现代化项目包括核弹头的更新与延寿、研制通用核弹头和制造当量低于5000吨三硝基甲苯(TNT)当量的小型核弹头,其中,核弹头的小型化对网络空间战略稳定冲击最为严重。当量大于2万吨TNT的核武器因其杀伤力巨大,一般而言仅具有象征性意义,而且还会带来“自我威慑”的困境,因而从现实政治的角度看,需要开发小当量核武器强化威慑能力。但是,冷战结束后,美国国会于1993年通过《斯普拉特—弗斯修正案》,禁止美国研制低当量核武器,致使核武器的小型化研制工作进展缓慢。特朗普上台后一反前几任政府的政策,极力推动核武器的小型化,在2018年版《核态势评估》报告中明确提出核武器小型化的近期和中长期目标。核弹头的小型化降低了核武器的使用门槛,增加了美国竞争对手的常规网络空间基础设施的风险。

三、美国核力量指挥控制能力现代化对网络空间战略稳定的影响

美国核武器指挥、控制与通信系统的现代化对网络空间战略稳定的影响更大和更直接。2015年3月,时任美国网络空间司令部司令的迈克尔·罗杰斯上将(Adm Michael S. Rogers)在国会作证时呼吁美国建立强大的网络进攻能力,参与听证的参议员安格斯·金(Angus King)对罗杰斯的观点深表赞同,称“如果你搞出一台世界末日机器,你就得让世人知道这台机器在你手中。否则,你有这机器的目的就受到削弱”。发展核武器的指挥、控制和通信系统(nuclear command,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s,NC3)可以极大提高美国的网络空间能力。美军战略司令部司令约翰·海顿(John Hyten)坦言,“美国的核威慑能力完全取决于核武器指挥与控制网络的有效性”。2018年版《核态势评估》报告明确宣布,如果美国核力量的“指挥、控制、预警等能力遭到常规力量的大规模打击”,美国“将考虑使用核武器”予以报复。

首先,美国核武器指挥、控制与通信系统中的预警系统、核爆炸探测系统、通信系统等是美国网络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花费1840亿美元对NC3系统进行现代化,可直接强化美国网络空间能力,并形成巨大的网络空间人才优势和技术储备优势。不仅如此,巨大的网络空间人才优势和技术储备优势也会产生“马太效应”,使全球网络技术创新向美国聚合,让美国可以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引领网络技术潮流,这将进一步拉大美国与其他国家在网络空间技术方面的差距。

其次,美国的态势感知能力因NC3的现代化而得到加强。由国防支援系统卫星(Defense Support Program,DSF)和天基红外系统卫星(Spaced Based Infrared System,SBIRS)组成的预警系统、由中继卫星和先进极高频卫星(Advanced Extremely High Frequency,AEHF)组成的通信卫星,以及由“维拉”(Vela)星座组成的核爆炸探测系统,是美国全球态势感知的基础。为进一步加强态势感知能力,美国空军在2019财年大幅提升太空预算,增幅达33%,用于“打造更多能够抗干扰的全球定位系统卫星,改进导弹预警体系,提高空间态势感知能力,并提高在轨运行的高价值航天器的能力”。态势感知能力是网络空间能力的核心,美国相关能力的提升将极大加强其网络空间优势。另外,美国提升反卫星能力和本国的卫星防护能力也是美国核武器指控系统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态势感知能力与反卫星能力的同步提升有助于美国网络空间攻防优势的进一步巩固。

最后,除卫星之类的传感器外,网络传输和防护能力建设也是美国核指控系统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根据美国2018年版《核态势评估》报告披露的信息,美国国防部要求美国军方高度关注其竞争对手或非国家行为体对美国核网络构成的威胁,要求军方必须保证核武器NC3能够经得起大规模袭击,以及提升核武器指控系统的通信数据链可靠性和带宽。网络防护能力的增强必然会增加其对竞争对手的“拒止性威慑”能力,从而进一步掌握控制网络空间的能力。

美军指控系统现代化工作完成后,其网络空间态势感知能力、防护能力和网络传输能力将大幅领先于其他国家。如果再加上美国强大的民用网络技术,依靠思科、英特尔、高通等所谓“八大金刚”控制操作系统、核心芯片和数据库等,即可稳固美国的信息霸权地位。在筑牢本国核指控系统安全篱笆的同时,美国有能力通过态势感知系统获取竞争对手战略武器的发射平台情报和瞄准信息等,并可对竞争对手的关键网络节点实施攻击,破坏其指挥与控制之间的数据通信链,从而筑牢其网络空间霸权。

四、结语

美国规模空前的核武器现代化计划将使美国核力量的硬件和软件相对其他国家形成较大优势。由于网络空间战略稳定是核战略稳定的延伸,以及核武器的指挥控制系统具有典型的核常两用性,这种“交缠”(Entanglement)关系使美国核力量的现代化必然影响网络空间的战略稳定,表现为美国核力量的物理优势,特别是精确打击能力,对其他竞争大国的网络基础设施构成强大的威慑力;其指挥、控制和通信方面的现代化则进一步强化了美国网络空间能力,形成相对其他大国的明显优势,打破了大国间的网络空间能力平衡,进而危及网络空间战略稳定。(本文系国防科技大学军事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美国特朗普政府核战略调整与中美战略稳定”[项目编号JS18-02-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刊登于《中国信息安全》杂志2019年第8期)

声明:本文来自中国信息安全,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士冗科技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service@expshel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