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记者 李明富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金融电子化几乎为零。曾有人形容我国当时的银行存、贷、汇主要业务处理情形,叫做“一个算盘一支笔,一张汇票走数天,一处错误查半年!”金融业务单一、处理手段落后、管理质量低下,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阻滞了改革开放的进程。

严峻的形势、巨大的差距,迫使我国金融行业奋起直追,决心借鉴国际金融改革的成熟经验,用电子计算机、现代通信技术和配套机具改造传统的金融业务。由此,我国金融行业制订了“六五(1981~1985)做准备,七五(1986~1990)打基础,八五(1991~1995)上规模,九五(1996~2000)基本实现金融电子化”的战略部署。

在国务院领导和有关部委支持下,经过“六五”的准备时期,我国的银行电子化建设在“七五”期间取得了长足进展。“七五”期间,各专业银行主要建设了以柜面业务为主的计算机应用,包括对公业务处理系统、储蓄业务处理系统。同时还建立了一批计算机区域网络、实现了部分城市的储蓄业务通存通兑,开辟了新的支付体系,如信用卡系统、自动柜员机系统等,并利用局部网络初步建立了金融管理信息系统的骨架。

截止1990年底,全国有360多个城市的银行机构使用计算机处理业务,分布在全国的电子化营业网点达15000个。人民银行于“七五”期间开始全国卫星通信专用网络工程的建设,在全国建立了105个卫星小站,其中的21个小站已正式运行异地资金清算业务,还有53个城市初步实现了同城资金结算电子化;整个金融系统拥有中型计算机130余台,小型计算机和超级微机1600余台,普通微型机50000余台,自动柜员机400余台;整个金融系统从事计算机工作的科技人员约17000人,其中有数千人具有高、中级职称。

这些为在“八五”期间大力开展金融电子化建设打下了初步基础。

“八五”期间,在当时的国家计划委员会(计委)和电子工业部支持下,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组织我国的金融行业,联合相关教育、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金融电子化”国家重点课题科技攻关。

表1 “八五”科技攻关专题一览表

整个课题以金融网络建设为基础,围绕“现代化支付系统”“金融管理信息系统”“印钞及钞票处理现代化”三大应用领域,共设置十个专题,近百个子专题。有几十家机构、千余名科技和业务人员直接参加了攻关工作。我国金融行业正是以“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为抓手,全面开启了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

据悉,攻关中共投入资金12000万元,其中国家拨款3000万元,其他拨款390万元,自筹8610万元,配套工程建设经费40亿元。参加攻关单位190个,有约1700名科技人员直接参加了“八五”科技攻关工作。至验收时,共取得攻关成果111项,已投入应用82项,其中成果水平达到国际先进8项、国内领先73项、国内先进22项,已有18项获得金融科技进步奖(部级奖),2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发表论文102篇。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71602.37万元,为金融行业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表2 “八五”科技攻关专题主要完成人员一览表

经过“八五”,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发生了质的飞越:微机数量已从“七五”末的5万台增为30万台,小型机从1600多套增为3000多套,中大型机从130套增为250多套,ATM更是从400多台猛增为9000多台,科技人员由1万多人增为4万多人,金融机构电子化网点从2万多个发展为近10万多个。金融业在完善已有的以柜台业务自动化为对象的对公业务、储蓄业务处理系统的同时,在多个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使电子化服务系统从过去的单一化向综合性、多样化过渡,开拓了新的金融服务市场。

进入“九五”,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迎来了大发展阶段。“九五”期间,最重要的里程碑事件就是工商银行的数据大集中工程:工商银行经过十多年的电子化建设,在同城联网、大机延伸、省域数据集中的基础上,于1999年底提出实施数据大集中工程(9991工程),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实现全国数据大集中。

经过“九五”,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00年底,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业务处理、资金汇兑、银行卡服务等基本实现了计算机联网处理。自助银行、网络银行、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结算等新型金融服务迅速发展,电子化营业网点已占网点总数95%以上。人民银行的支付清算、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和政务办公信息处理已基本实现了电子化。一个综合性的多功能金融信息化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本文重点阐述“八五”时期课题科技攻关中三个核心专题,以点带面描绘我国金融行业电子化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银行卡支付系统:消费支付从此便捷高效

发行被称作电子货币的银行卡,是我国金融电子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金融业务汇入世界潮流,向“无纸币社会”迈进的重大改革举措之一。

1985年,中国银行率先发行了长城卡,各家专业银行相继发行了牡丹卡、金穗卡、龙卡和太平洋卡…,尽管我们比发达国家起步晚了整整七十年,但是,这种现代文明在中国迅速发扬光大,仍然引起了举世瞩目。

银行卡支付方式,给社会和持卡人带来了方便和效益,让人们体味到了现代文明的魅力。

最突出的表现是持卡交易迅速增加。“八五”初期,全国发卡总量不足30万张,交易额也很低。短短五年时间,银行卡发卡量已经突破1400万张,其中牡丹卡达580多万张,金穗卡达280多万张,长城卡达250多万张,龙卡达260多万张;特约商户18万余家;取现网点76000多个,年交易额高达9000多亿元。

全新的支付方式,给社会和持卡人带来的已经不再是新鲜和时髦,更多的是方便和效益。工资发放、饭店就餐、商场购物、交纳水费电费医疗费甚至代征税款,人们开始习惯于依赖种种电子货币,从信用卡、预付卡、提款卡,到联名卡、转账卡、认同卡等等。持卡人购物消费,出差旅游,再也不必鼓鼓囊囊携带大量现钞了,与古代“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相比,人们更加具体地体味到了现代文明的魅力。

但是,文明魅力并非一开始就光耀夺目。“什么走遍神州,简直是到哪哪不收”,持卡人却抱怨。有的商场明明挂着受理信用卡的标志,因为只能手工压卡,手工查询黑名单,收卡比收现金麻烦得多,收款员只好把现代文明拒之门外;持卡人就餐前明明向餐厅确认过付账可以用卡,结果结账时却被告知只能用某某卡,您的卡这里暂时不好使。持卡人啼笑皆非,他哪里知道,中国的商业银行各发各的“卡”、各吹各的“调”。还有更让人不能容忍的,持卡人在异地取现或消费,往往为了等候发卡行的授权,一等就是几个小时……

所有的怨气、怒气都撒向刚刚步入市场经济的发卡银行。暴露出来的问题,不仅说明了各自为政、业务没有联系、缺乏统一规范和网络环境差等表层现象,也反映了对银行卡发展的认识、竞争机制、消费意识等深层次问题。

市场需要,把银行卡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上了“八五”金融电子化重点科技攻关的排行榜。中央银行携手商业银行,组织数百名科技人员,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开发了一个个应用系统,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攻关成果。

科技人员先下一城,遵循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制定出包括“银行卡系列标准”“银行IC卡规范”“金融交易卡交换报文规范”等10多项标准,要从根本上解决各种银行卡通用和资源共享的问题。

针对各家商业银行发行的银行卡不能互相代理,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组织各商业银行,运用科技攻关和工程相结合的办法,进行银行卡工程试点,这些攻关实现了各发卡行相互代理、资源共享。

依靠金融卫星通信网建立起来的电子联行系统,缩短了资金在途时间,加速了资金周转,提高了资金使用率。

在大连,利用公用数据网,建成了银行卡授权交换系统和授权交换中心,一期工程联通了ATM120台、POS1500台;在上海,成立了金融网络公司,1995年底已有300多台ATM及13个大型商场近500台POS上网运行;在广东,1995年5月,金融系统自行解决了多种机型互联问题,依据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设计了ATM应用系统,开通了自动柜员机网络,把省内各家银行的网络互联,使目前15个城市的800多台ATM上网运行,日处理业务近万笔,社会效益明显。

科技攻关银行卡试点工程的龙头舞起来了,其他商业银行也闻风而动,农行、中行、建行、交行的银行卡工程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一步一个台阶,给中国银行卡事业,带来了一幅百花争春的繁荣局面。

资金清算系统:资金流动瞬间完成

如果说,银行卡依赖日益完善的网络环境,为客户提供现代化服务拉开了支付体系改革的序幕,那么,人民银行通过卫星通信和地面网络逐步实现银行间资金清算自动化,就意味着我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具有历史意义的“大戏”开场了。

联行清算是金融业的命脉,它关系着千千万万个企业、数百亿资金流动的效率,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传统的联行清算,是两地银行之间通过邮局的邮寄或电报形式传递划款依据,解付一笔款项,往往少则5~7天,多则半月甚至一个多月,使全国省际日均数百亿元的往来资金爬行在崎岖小道上,这比“物流”还要缓慢的“资金流”成了影响社会经济活动的“瓶颈”。科技攻关的任务,就是要打通“瓶颈”,建设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信息高速公路”,使资金信息传输快速、便捷、安全。经过科技攻关人员的努力,到“八五”末,覆盖全国的资金清算系统的构架基本成形了。

中国国家金融网络是这个框架的技术支撑。这个庞大网络计划由以卫星通信为主体的主干网、区域网和城市网组成,分设国家、城市、县级等多级处理中心。

卫星主干网上的小站多达400个,覆盖了全国所有地(市)。全国电子联行系统在网上运行,使异地资金邮政汇划由原来的4~5天变为几秒钟,大大缩短了资金在途时间,加速了资金周转,提高了资金使用率。自1995年9月18日并网通汇以来,电子联行的业务迅速增加,日均业务2万余笔,往来资金达300多亿人民币,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明显。仅利息一项,300亿资金在途时间缩短一天,就可为企业增加利息收入200多万元。

电子联行系统的成功运行,奠定了我国支付体系整体改革的坚实基础。与之相配套的,是电子同城资金清算系统,同城票据清算,既是当地经济资金往来的发端,又是异地联行往来的基础。以前一般城市同城清算票据量不大,手王交换不失为廉价可行的办法。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票据量和交换点迅猛增加,票据集中的交换所像个杂乱的大市场,人声吵杂;资金清算靠算盘,交换员稍有不慎,银行开不了门;交换有误,造成资金延误……。

为此,“八五”期间,以邮电部门地面网为支撑,同城实时支票清算系统围绕“支票数据电子化、印鉴密码化、清算自动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展开。该系统于1994年11月在鞍山市正式运行。这套系统使同城支票由2~3天的抵用期缩短到20秒钟,极大地加快了资金周转速度。与此同时,在全国各地的200多个城市,也使用送软盘、联网或票据自动清分等形式,不同层次地实现着同城资金清算系统。

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是银行资金清算系统的基础,也是中央银行信息系统的主要数据来源。长期以来,由于多种版本并存,且没有与全国联行清算系统、区域联行往来系统、同城清算系统的有效“接口”,造成清算与核算的脱节。“八五”攻关改变了这个局面。“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的研制成功,创造了第一个全国统一的会计核算系统,该系统由账务处理和业务处理两部分组成,对远程故障具备一定的诊断功能,并为各层清算系统留有“系统接口”。

随着天上卫星球“高速公路”的建立和电子联行系统成功运行,资金流动天地不衔接的矛盾日渐突出,人们形象地说:天上两秒钟,地下三天半。为此,人民银行在本溪组织电子联行系统“天地对接”的试点。系统投入运行后,商业银行来往账直接通过地面网及卫星网到达异地,传送一批数据在几秒到几分钟之间。按本溪现有异地划汇业务处理量计算,每年减少在途资金400亿,如果推广到全国,经济效益将极为显著。

“天地对接”系统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打通跨行资金清算“瓶颈”的技术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为解决商业银行内部资金结算效率问题,各商业银行加速行内电子汇兑系统建设步伐。

1995年5月8日,工商银行率先开通全国电子汇兑系统。该系统覆盖全国380个大中城市,3700多个营业机构,使每日约120亿元的行内资金划拨24小时印可到帐。其他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也纷纷以邮电部的地面网和自己的交换设备组成了本行的网络系统,且颇有集大成的味道,将电子汇兑、联行对帐、信用卡授权、公文传递等多种业务在同一个通信网上运行。

在构建人民币清算系统的同时,“八五”科技人员还把目光投向国际金融大循环。中国银行开发研制的“国际资金清算业务处理系统”,其中SWIFT国际资金交易子系统,解决了中国银行与国际金融清算网SWIFT系统的接口问题;国外代理行、账户行资金往来核销子系统的开发,使以前手工对帐核销20天才能完成的工作,通过SWIFT网络环境,几分钟即完成,同时减少了差错,效益极其显著。

“全国电子联行系统”“各商业银行内部的电子汇兑系统”“同城资金清算系统”“国际资金清算业务处理系统”“天地对接系统”,以及最终完成资金清算的“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构成了银行间现代化资金清算系统的主体框架,它们的运行大大减少了资金的在途时间和在途总量。一张汇票走数天,一处错误查半年的蜗牛效率已经成为历史。先进技术的应用,使“资金在流动中增值”这句著名经济学论断变成了现实。

表3 银行系统“九五”信息化基本情况统计表

*资科来源:根据各行科技部门2001年8月份上报数据

管理信息系统:向现代管理要效益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当资金的实际需求量超出了计划量,怎么办?答案是建立一个科学的管理信息系统来捕捉瞬息万变的金融信息,监控经济运行实际,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依据。

记得1992年,经济过热,到处都是上工程、上项目,资金需求量大。当时的情况是,仅广东、黑龙江等7省,实际现金需要量超出计划300亿元。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计划与实际脱节,从深层次看,更反映了我们在信息反馈的滞后与信息处理的落后,以致影响了科学的决策。

在这样的背景下,“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专题“金融管理信息系统(FMIS)”走到了前台。

几年来,科技攻关人员通过对项目的研究、开发和不断深入完善,利用客户/服务、数据仓库、面向对象和决策支持等项先进技术,并把多项技术集成于FMIS,建成了基于计算机信息网络、面向基础数据、实现了数据的分布与共享并具有良好开放性能的FMIS示范工程。系统能比较及时、准确、完整地汇集金融信息,经处理加工后,提供给各级领导以作为管理和决策的依据。

在各家商业银行的FMIS示范工程中,最具丰采的当推交通银行。

交通银行的FMIS系统,将总行到各分行基层营业网点,连接成一个大型计算机广域网络。信息的采集从最基层的柜面业务开始:每天营业结束后,各网点的数据就传输到分行,分行对数据进行汇总后即产生当天的会计日报表。次日,计划部门在局城网上索取到会计日报表,加工生成信贷执行情况日报表又称头寸表,向总行发送。总行服务器24小时不间断运行,实时显示各分行报表送达情况。行长及各业务管理部门就此可查询隔天的头寸等重要信息了。除此而外,该系统还能处理交行上报给人民银行、统计局、财政部等部门的常规报表余种,还可运用派生分析工具,根据需要生成各种各样的报表。

其他商业银行的FMIS也各领风骚。

工商银行省、地(市)、县三级网络FMIS示范系统直接从前台业务处理系统获取业务数据,实现了数据的自动化传输,具有非常灵活的报表生成功能,可以适应银行统计报表格式复杂、数据来源广泛、变化频繁的特点,总行的FMIS能对业务部门100多种报表提供制表、查询和分析等功能。

农业银行的FMIS实现了业务分类编码与软件数据元素编码的一体化。它的统计信息系统具有数据管理、辅助决策和预警监测三大功能,数据来源覆盖了全国农业银行四级统计信息传输网络。总行的大型计算机处理分行传来的数据。统计分析系统对数据进一步加工,并利用局域网在全行实现统计信息的共享;数据查询子系统实现了统计信息的方便灵活查询;报表查询子系统实现了统计报表无纸化和报表联动;金融机构查询子系统便于用户随时了解其它银行的情况,及其主要业务变动的趋势。决策支持和预警监测子系统能对经营管理质量、综合效率等方面做出科学评价,能在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进行经营状况的预警和分析。

中国银行是我国金融电子化起步最早的银行。它的FMIS“数据仓库”中,存放着50年以来的200多万条金融经济信息,能为各层次的管理人员及时提供业务查询服务,并能用图形显示这些信息的分析和预测结果。

建设银行的FMIS能全方位、多层次地提供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效益等信息;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工程预决算编审系统和项目评估系统,前者能使工程造价管理、概算、预算一体化,比手工提高工效5倍以上,94年编审项目30个,投资额7.5亿元,核减资金8100万元;后者解决了项目评估时繁琐的计算和人力耗费,比原评估方法提高效率8倍以上,已在全国44个省市分行应用。

过去,保险公司理赔,采取人工定损方法,费时费力,又不科学。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攻关完成的“大面积自然灾害保险定损参考模型系统”,将卫星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通过计算机分析卫星遥感图象资料、地面资料,能很快科学地定损。该成果在安徽人民保险公司试用两年,使赔险率降低了5~10%。

中央银行FMIS的着力点是全面监控金融机构的运作情况,掌握金融市场的发展动态,为货币政策的制订、实施提供信息依据和技术手段。

中央银行省以下分行FMIS示范工程,与金融改革相结合。据了解,FMIS在湖北公安县试点期间,管理人员通过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组织盘活资金6000万元,创造经济效益200多万元。

一级分行采集中央预算收入、备付金头寸、现金投放回笼等重要信息以及相关报表,通过网络报送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财经领导小组。

此外,我国的货币政策由直接控制方式转向间接控制方式以后,决策过程需要进一步科学化。“八五”攻关项目“货币政策决策支持模型系统”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策过程提供了科学分析的技术手段。

声明:本文来自金融电子化,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士冗科技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service@expshell.com。